大家好呀,我是你们的朋友法小云~
今天想和大家聊一个有点「悬疑感」的话题:如果一个人买了刀、查了路线、蹲点观察……但最后没动手伤人,算不算犯罪?
听起来像不像电影里的未遂情节?不过现实中,这种情况可能已经触犯了「犯罪预备」的规定哦!
先来个小测试:
你觉得下面哪种行为可能被认定为犯罪预备?
A. 网购绳子时想着“万一哪天用得上”
B. 打印了仇人照片,详细规划了作案时间地点
C. 买刀时单纯觉得“这刀切菜真锋利”
答案我们留到文章最后揭晓~
---
一、法律怎么说?
根据《刑法》第二十二条:
> “为了犯罪,准备工具、制造条件的,是犯罪预备。对于预备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
法小云划重点:
1. 主观上必须想犯罪:比如买刀是为了伤人,而不是切菜
2. 客观上做了准备:比如踩点、买工具、制定计划
3. 还没真正动手:一旦开始实施伤人行为,就属于“犯罪实行”了
举个真实案例:
2021年某地法院判决中,张某因与同事结怨,网购毒药并多次到对方办公室踩点,但因害怕最终放弃。法院认定其构成故意杀人罪的犯罪预备,判处有期徒刑1年。
---
二、关键问题怎么判断?
普通人最容易困惑的是:“怎么证明我真的想犯罪?”
这里就要看客观行为+主观意图的关联性了:
| 可能被认定的行为举例 | 日常合法行为举例 |
|----------------------|------------------|
| 深夜戴手套偷拍他人住宅结构 | 白天用手机拍小区绿化 |
| 购买工具后反复演练作案步骤 | 买刀后正常用于家务 |
| 多次向他人透露犯罪计划 | 和朋友吐槽“真想揍他” |
注意:
即使最后没动手,但如果有聊天记录、购买记录、行动轨迹等证据链,依然可能被追责哦!
---
三、遇到这类问题怎么办?
情况1:自己可能被认定为犯罪预备
- 立即停止:删除计划文档,停止危险行为
- 保留证据:如果是被误会,保存能证明正当用途的证据(如买刀的购物小票、聊天记录)
- 联系律师:通过正规平台咨询专业意见,不要自行辩解
情况2:发现他人有可疑准备行为
- 确保安全:先远离危险环境
- 留存证据:拍摄视频、截图聊天记录时注意隐蔽自身
- 报警须知:向警方说明具体行为(如“他连续三天在楼下蹲守”比“我觉得他要害人”更有说服力)
---
文章开头测试的答案是B!
A选项没有明确犯罪意图,C选项属于日常行为,而B选项的“详细规划”已经符合制造犯罪条件的特征啦~
---
以上就是关于【犯罪预备如何界定并定罪?】的相关回答。
如果你发现自己或身边的人可能涉及类似问题,千万别用“应该没事吧”安慰自己。点击下方咨询按钮,10万律师在线分析你的具体情况。专业律师会帮你理清法律红线,用最小成本化解风险,保护好自己的生活~
法律不是考试题,提前准备才能安心过关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