骗取借款是否属于诈骗行为?

来源 : 法驻云小编 147人阅读
导读: 本文解析骗取借款行为的法律性质,结合《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阐明诈骗罪构成要件,揭示虚构借款用途等典型诈骗手段,并提供遭遇借贷诈骗时的法律救济途径与防范建议。

大家好呀!我是你们的老朋友法小云~

今天咱们来聊聊一个特别常见的问题:朋友借钱时说得天花乱坠,结果钱到手后人就消失了,这种“骗钱借钱”到底算不算诈骗?会不会坐牢?

别急,咱们先讲个真实故事——

邻居小王的遭遇

小王借给同事老张5万元,老张说母亲重病急需手术。结果半年后,小王发现老张母亲身体硬朗,老张却用这笔钱买了新车!小王气得直跺脚:“这不就是骗钱吗?!”

可老张咬死不认:“我就是借钱,又不是不还!”

这种“借钱不还”和“诈骗”到底有啥区别?今天法小云就带大家一探究竟!

---

### 一、法律怎么说?关键看这3点!

根据《刑法》和《民法典》,“骗钱借钱”是否算诈骗,主要看3个条件

1. 借钱时有没有“骗人”?

比如虚构生病、投资等理由,或者隐瞒自己欠债累累的事实,让对方误以为你有还钱能力。

2. 有没有压根不想还钱?

如果一开始就计划“借了钱就跑路”,或者把钱拿去赌博、挥霍,根本还不起,这就危险了!

3. 金额够不够大?

按照《刑法》第266条,诈骗金额超过3000元就可能构成犯罪(各地标准略有不同)。

法律依据

- 《刑法》第266条: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 《民法典》第667条:借款合同是借款人向贷款人借款,到期返还借款并支付利息的合同。

---

### 二、真实案例:法院怎么判?

案例1:假投资真骗钱

小李谎称有稳赚的理财项目,向朋友借了20万元,结果全部用于赌博。法院认为小李虚构借款用途无偿还能力,构成诈骗罪,判刑3年。

案例2:借钱后失联≠诈骗

老刘因公司倒闭向亲戚借10万元周转,后来生意失败无力偿还。但因老刘没有故意欺骗,法院判定为民事纠纷,不构成犯罪。

一句话总结有心骗钱是犯罪,真遇困难是欠债

---

### 三、遇到骗钱借钱怎么办?4步自救指南

第1步:稳住!先收集证据

- 聊天记录(尤其是对方编造借钱理由的部分)

- 借条或转账记录(备注“借款”更稳妥)

- 证人(比如共同朋友听到对方承诺还钱)

第2步:先礼后兵,尝试协商

直接问对方:“你当初说阿姨生病才借钱,现在钱到底用哪儿了?”记得录音!如果对方承认撒谎,这就是关键证据。

第3步:报警or起诉?看金额!

- 金额大+对方明显骗人→立刻报警

- 金额小+对方耍赖→去法院起诉(诉讼费最低50元)

第4步:律师助攻更省心

复杂案件可以委托律师调取对方财产信息,防止转移资产。法院判决后,还能申请强制执行工资、房产等。

---

### 四、法小云贴心提醒

借钱给他人时,记住这3招防被骗:

1. 借条写明“借款用途”(比如治病、买房)

2. 转账备注“借款”并保留凭证

3. 大额借款要求抵押或担保

---

以上就是关于“骗取借款是否属于诈骗行为?”的相关解答。如果你也遇到了类似问题需要解决,别着急!点击下方咨询按钮,马上就能联系专业律师。平台有10万律师在线服务,一定能帮你找到最合适的解决方案,维护你的合法权益~

(法小云拍了拍你,并提醒你:法律问题早咨询,吃亏风险少一半!)

遇到法律问题,马上免费在线咨询,3分钟极速回答
输入您的法律问题,一次提问多位律师解答
马上提问
声明:以下内容由本网站结合政策法规整理发布,若内容有误或涉及侵权可联系法驻云官方客服举报。
法律咨询
提问
骗取借款是否属于诈骗行为?
来源 : 法驻云小编 147人阅读
导读: 本文解析骗取借款行为的法律性质,结合《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阐明诈骗罪构成要件,揭示虚构借款用途等典型诈骗手段,并提供遭遇借贷诈骗时的法律救济途径与防范建议。

大家好呀!我是你们的老朋友法小云~

今天咱们来聊聊一个特别常见的问题:朋友借钱时说得天花乱坠,结果钱到手后人就消失了,这种“骗钱借钱”到底算不算诈骗?会不会坐牢?

别急,咱们先讲个真实故事——

邻居小王的遭遇

小王借给同事老张5万元,老张说母亲重病急需手术。结果半年后,小王发现老张母亲身体硬朗,老张却用这笔钱买了新车!小王气得直跺脚:“这不就是骗钱吗?!”

可老张咬死不认:“我就是借钱,又不是不还!”

这种“借钱不还”和“诈骗”到底有啥区别?今天法小云就带大家一探究竟!

---

### 一、法律怎么说?关键看这3点!

根据《刑法》和《民法典》,“骗钱借钱”是否算诈骗,主要看3个条件

1. 借钱时有没有“骗人”?

比如虚构生病、投资等理由,或者隐瞒自己欠债累累的事实,让对方误以为你有还钱能力。

2. 有没有压根不想还钱?

如果一开始就计划“借了钱就跑路”,或者把钱拿去赌博、挥霍,根本还不起,这就危险了!

3. 金额够不够大?

按照《刑法》第266条,诈骗金额超过3000元就可能构成犯罪(各地标准略有不同)。

法律依据

- 《刑法》第266条: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 《民法典》第667条:借款合同是借款人向贷款人借款,到期返还借款并支付利息的合同。

---

### 二、真实案例:法院怎么判?

案例1:假投资真骗钱

小李谎称有稳赚的理财项目,向朋友借了20万元,结果全部用于赌博。法院认为小李虚构借款用途无偿还能力,构成诈骗罪,判刑3年。

案例2:借钱后失联≠诈骗

老刘因公司倒闭向亲戚借10万元周转,后来生意失败无力偿还。但因老刘没有故意欺骗,法院判定为民事纠纷,不构成犯罪。

一句话总结有心骗钱是犯罪,真遇困难是欠债

---

### 三、遇到骗钱借钱怎么办?4步自救指南

第1步:稳住!先收集证据

- 聊天记录(尤其是对方编造借钱理由的部分)

- 借条或转账记录(备注“借款”更稳妥)

- 证人(比如共同朋友听到对方承诺还钱)

第2步:先礼后兵,尝试协商

直接问对方:“你当初说阿姨生病才借钱,现在钱到底用哪儿了?”记得录音!如果对方承认撒谎,这就是关键证据。

第3步:报警or起诉?看金额!

- 金额大+对方明显骗人→立刻报警

- 金额小+对方耍赖→去法院起诉(诉讼费最低50元)

第4步:律师助攻更省心

复杂案件可以委托律师调取对方财产信息,防止转移资产。法院判决后,还能申请强制执行工资、房产等。

---

### 四、法小云贴心提醒

借钱给他人时,记住这3招防被骗:

1. 借条写明“借款用途”(比如治病、买房)

2. 转账备注“借款”并保留凭证

3. 大额借款要求抵押或担保

---

以上就是关于“骗取借款是否属于诈骗行为?”的相关解答。如果你也遇到了类似问题需要解决,别着急!点击下方咨询按钮,马上就能联系专业律师。平台有10万律师在线服务,一定能帮你找到最合适的解决方案,维护你的合法权益~

(法小云拍了拍你,并提醒你:法律问题早咨询,吃亏风险少一半!)

在线咨询
最快10秒应答
真实认证.海量律师.专业解答
接入律师
“平台精选本地律师为您提供服务”

声明:以下内容由本网站结合政策法规整理发布,若内容有误或涉及侵权可联系法驻云官方客服举报。

更多金融财经相关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