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
刷手机时看到一款减肥茶广告,号称"一周瘦十斤不反弹",结果买回家喝了一个月,体重秤上的数字纹丝不动;又或者刷到某个培训班广告,承诺"包过考试,不过全额退款",交完钱才发现所谓的"包过"只是噱头……
遇到这种情况先别急着怪自己眼神不好,今天法小云就带大家解锁新技能:三招看穿广告陷阱,再也不当冤大头!
第一招:看广告有没有"美颜过度"
根据《广告法》第四条规定,广告不得含有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内容。像"最有效""100%安全"这种绝对化用语,就像给产品开了十级美颜——看着美好,现实可能很骨感。
举个真实案例:某化妆品公司宣传"三天祛斑永不复发",结果消费者使用后出现过敏。法院认定该广告构成虚假宣传,判决公司三倍赔偿。你看,过度美颜是要付出代价的!
第二招:检查"避重就轻"小动作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二十条明确要求,经营者应当真实、全面提供商品信息。如果广告只说产品优势,对重要限制条件却用小字标注或快速闪过,这就像相亲时只说月入过万,却不说要还三十年房贷。
比如某旅游广告用超大字体写"999元云南五日游",却在角落用小字标注"不含往返机票及景区门票"。遇到这种"文字游戏",咱们可得擦亮眼睛。
第三招:警惕"移花接木"障眼法
《反不正当竞争法》第八条禁止经营者对其商品作虚假商业宣传。有些广告会找托儿冒充消费者,或者用特效营造使用效果,这种"魔术戏法"可是违法的哦。
还记得某网红锅具直播翻车事件吗?主播演示时锅具不粘,消费者买回家却粘得一塌糊涂。后来监管部门调查发现,直播时用的是特殊涂层样品,最终该品牌被罚了50万元。
遇到问题怎么办?
1. 保存证据三步走:截屏广告页面、保留付款记录、拍下实物照片
2. 先找商家协商,记得录音或保留聊天记录
3. 协商不成打12315投诉,或者通过微信小程序"12315"在线举报
4. 损失较大时,可以准备好证据材料到法院起诉
最后提醒大家,看到这些关键词要警惕:"永久有效""绝不反弹""国家级""第一品牌"……这些可都是广告法明令禁止的绝对化用语哦!
以上就是关于"如何辨别广告是否具有误导性,是否违反了相关法律法规?"的相关回答。如果你也遇到了类似问题需要解决,别着急,点击下方咨询按钮,马上就能联系专业律师。我们平台有10万+持证律师在线,会根据你的具体情况匹配最合适的法律专家,手把手教你维护自身权益。
下次再看到夸张的广告,记得默念法小云教的三招秘籍。咱们既要开心买买买,也要做个精明的法律明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