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商平台上的低价折扣到底是真正的促销手段还是欺诈行为?

来源 : 法驻云小编 55人阅读
导读: 本文从法律角度解析电商平台低价折扣的合法促销与欺诈行为的区别,结合《反不正当竞争法》和《电子商务法》分析商家虚假标价、虚构原价等行为的违法性,并提供消费者辨别低价陷阱及维权的实用建议,助力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电商平台上的低价折扣到底是真正的促销手段还是欺诈行为?

大家好呀,我是你们的老朋友法小云!今天咱们来聊一个大家网购时都会纠结的问题:那些标着“跳楼价”“全网最低”的商品,到底是商家真心让利,还是挖了个坑等咱们跳?

抢购时的疑惑:谁在说谎?

每次大促活动,你是不是也和我一样,盯着手机屏幕疯狂算折扣?原价999元的衣服,突然变成99元,抢到手却发现商品页面的“原价”其实是虚构的;或者刚买完就发现价格又降了,商家还补一句“活动解释权归我们所有”……这种时候,到底是自己手速不够快,还是被商家“套路”了?

别急!法律早就给咱们撑腰了!

---

法律怎么说?小云划重点!

1. 商家不能“演戏”骗你下单

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商家必须明明白白告诉你商品的价格、质量等信息,不能虚构“原价”或者谎称降价(比如商品从来没卖过999元,却标称“直降900元”)。

而《价格法》也规定,商家必须“明码标价”,促销前后的价格变动要有真实记录。如果先涨价再打折,或者用“限时秒杀”制造紧张感忽悠人,就可能构成“价格欺诈”!

2. 虚假宣传?罚的就是你!

反不正当竞争法》直接点名:商家不能用虚假广告、虚构销量或者好评来误导消费者。比如某店铺宣称“全网最低价”,结果其他平台价格更低,这就涉嫌违法。

3. 平台也不能甩锅

《电子商务法》要求平台必须监督商家,如果发现假促销却不处理,平台可能要和商家一起“背锅”。

---

真实案例:法律真的会出手!

2021年,某知名服装品牌因“虚构原价”被罚款50万元——它声称某款外套原价2000元,实际从未按这个价格销售过。

再比如,某电商店铺用“仅限今日”的标语搞促销,结果活动持续了一周,最终被判定为欺诈,消费者成功拿到了三倍赔偿。

---

遇到假折扣怎么办?记住这三步!

第一步:保存证据

别光顾着生气!赶紧截图商品页面(尤其是价格和活动时间)、录屏保存促销广告,保留下单记录和付款凭证。如果商家事后修改页面,这些就是“铁证”。

第二步:先找商家和平台

直接联系客服,要求退差价或退货。如果对方推脱,立刻向平台投诉(电商平台都有“举报”入口)。记得写明诉求,比如“要求赔偿500元”或“下架虚假宣传商品”。

第三步:拨打12315或起诉

如果平台不解决,拨打12315热线或通过“全国12315平台”小程序投诉。若涉及金额较大(比如买家电被坑了几千元),可以委托律师起诉,要求退一赔三(最低赔500元)。

---

小云提醒:省钱也要带火眼金睛!

- 比价工具用起来:看看历史价格是否真的“大跳水”。

- 警惕“文字游戏”:“到手价99元”可能隐藏着凑满减、用券的门槛。

- 留心“小字注释”:活动规则里是否写着“限量10件”或“最终解释权归商家”?

---

以上就是关于“电商平台上的低价折扣到底是真正的促销手段还是欺诈行为?”的相关回答。如果你也遇到了类似问题需要解决,别着急,点击下方咨询按钮,马上就能联系律师!平台上有10万多名专业律师在线,会根据你的情况匹配最合适的法律帮手,一对一解答疑惑,手把手教你维权。

法律不偏心,但你要先行动!咱们下次见~

遇到法律问题,马上免费在线咨询,3分钟极速回答
输入您的法律问题,一次提问多位律师解答
马上提问
声明:以下内容由本网站结合政策法规整理发布,若内容有误或涉及侵权可联系法驻云官方客服举报。
法律咨询
提问
电商平台上的低价折扣到底是真正的促销手段还是欺诈行为?
来源 : 法驻云小编 55人阅读
导读: 本文从法律角度解析电商平台低价折扣的合法促销与欺诈行为的区别,结合《反不正当竞争法》和《电子商务法》分析商家虚假标价、虚构原价等行为的违法性,并提供消费者辨别低价陷阱及维权的实用建议,助力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电商平台上的低价折扣到底是真正的促销手段还是欺诈行为?

大家好呀,我是你们的老朋友法小云!今天咱们来聊一个大家网购时都会纠结的问题:那些标着“跳楼价”“全网最低”的商品,到底是商家真心让利,还是挖了个坑等咱们跳?

抢购时的疑惑:谁在说谎?

每次大促活动,你是不是也和我一样,盯着手机屏幕疯狂算折扣?原价999元的衣服,突然变成99元,抢到手却发现商品页面的“原价”其实是虚构的;或者刚买完就发现价格又降了,商家还补一句“活动解释权归我们所有”……这种时候,到底是自己手速不够快,还是被商家“套路”了?

别急!法律早就给咱们撑腰了!

---

法律怎么说?小云划重点!

1. 商家不能“演戏”骗你下单

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商家必须明明白白告诉你商品的价格、质量等信息,不能虚构“原价”或者谎称降价(比如商品从来没卖过999元,却标称“直降900元”)。

而《价格法》也规定,商家必须“明码标价”,促销前后的价格变动要有真实记录。如果先涨价再打折,或者用“限时秒杀”制造紧张感忽悠人,就可能构成“价格欺诈”!

2. 虚假宣传?罚的就是你!

反不正当竞争法》直接点名:商家不能用虚假广告、虚构销量或者好评来误导消费者。比如某店铺宣称“全网最低价”,结果其他平台价格更低,这就涉嫌违法。

3. 平台也不能甩锅

《电子商务法》要求平台必须监督商家,如果发现假促销却不处理,平台可能要和商家一起“背锅”。

---

真实案例:法律真的会出手!

2021年,某知名服装品牌因“虚构原价”被罚款50万元——它声称某款外套原价2000元,实际从未按这个价格销售过。

再比如,某电商店铺用“仅限今日”的标语搞促销,结果活动持续了一周,最终被判定为欺诈,消费者成功拿到了三倍赔偿。

---

遇到假折扣怎么办?记住这三步!

第一步:保存证据

别光顾着生气!赶紧截图商品页面(尤其是价格和活动时间)、录屏保存促销广告,保留下单记录和付款凭证。如果商家事后修改页面,这些就是“铁证”。

第二步:先找商家和平台

直接联系客服,要求退差价或退货。如果对方推脱,立刻向平台投诉(电商平台都有“举报”入口)。记得写明诉求,比如“要求赔偿500元”或“下架虚假宣传商品”。

第三步:拨打12315或起诉

如果平台不解决,拨打12315热线或通过“全国12315平台”小程序投诉。若涉及金额较大(比如买家电被坑了几千元),可以委托律师起诉,要求退一赔三(最低赔500元)。

---

小云提醒:省钱也要带火眼金睛!

- 比价工具用起来:看看历史价格是否真的“大跳水”。

- 警惕“文字游戏”:“到手价99元”可能隐藏着凑满减、用券的门槛。

- 留心“小字注释”:活动规则里是否写着“限量10件”或“最终解释权归商家”?

---

以上就是关于“电商平台上的低价折扣到底是真正的促销手段还是欺诈行为?”的相关回答。如果你也遇到了类似问题需要解决,别着急,点击下方咨询按钮,马上就能联系律师!平台上有10万多名专业律师在线,会根据你的情况匹配最合适的法律帮手,一对一解答疑惑,手把手教你维权。

法律不偏心,但你要先行动!咱们下次见~

在线咨询
最快10秒应答
真实认证.海量律师.专业解答
接入律师
“平台精选本地律师为您提供服务”

声明:以下内容由本网站结合政策法规整理发布,若内容有误或涉及侵权可联系法驻云官方客服举报。

更多消费权益相关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