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家孩子参加培训班时,你更担心安全问题还是退费问题?
其实这两个问题就像硬币的正反面,都和我们家长口袋里的钱、孩子的安全息息相关。今天法小云就带大家看看,培训班的安全措施和消费者权益之间,到底藏着哪些法律保护伞。
法律是怎么说的?
先看三把重要的保护伞:
1. 《民法典》第1198条:培训机构作为场所管理者,必须做好防摔、防撞等安全防护,就像游泳池要配备救生员那样
2.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18条:机构必须如实告知课程内容,不能把普通老师包装成"金牌名师
3. 《未成年人保护法》第22条:针对未成年人的服务,必须考虑孩子身心特点,比如舞蹈教室不能有尖锐棱角
真实案例看门道
案例一:某书法班地板太滑致孩子骨折,法院判赔8万元
——法院认为机构未采取防滑措施,既违反安全保障义务,也损害了消费者的生命健康权
案例二:编程班承诺"包教包会"却频繁换老师,家长成功退费
遇到问题怎么办?
四步走实用指南:
1. 签合同时盯紧"安全条款
- 查看场地安全描述(如写明配备防滑垫、急救箱)
- 确认师资资质(要求出示教师资格证复印件)
2. 保留三样证据
- 缴费凭证(发票比收据更有力)
- 现场照片(拍下安全隐患处)
- 沟通记录(微信聊天别删)
3. 维权三部曲
① 先协商:带着证据找负责人书面沟通
② 再投诉:拨打12315或向当地教委反映
③ 后诉讼:准备起诉状和证据链,小额纠纷可走简易程序
4. 特别注意时效
人身伤害索赔要在1年内提出,合同纠纷诉讼时效3年
重要提醒
给孩子报班时,记得查看机构悬挂的《办学许可证》,有证的机构通常安全措施更规范。如果遇到机构用"特价课程不退不换"等霸王条款,记住这属于无效格式条款,可以直接主张权利。
以上就是关于"未成年人参加培训课程的安全保障措施是否涵盖消费者权益保护?"的相关回答。如果你正在为孩子的培训班问题发愁,别着急,点击下方咨询按钮,10万专业律师在线等您提问。我们会为您精准匹配擅长教育纠纷的律师,一对一解答您的疑问,手把手教您维护合法权益。法律保护从不迟到,您的每个问题都值得认真对待。